一阵冷风从门缝里钻进来,灶台边的李婶打了个哆嗦。她攥着刚蒸好的年糕,眼睛却盯着墙上那张泛黄的黄历——明天就是立春了。村里老人常说"打春在娘家,三年不旺家",可这回偏巧赶上小女儿坐月子,女婿又在外地打工。李婶搓着围裙角,犹豫着要不要让闺女留下过这个节气。
-
按老辈人的说法,立春这天的阳气就像刚点着的柴火堆,得小心护着别被风吹散了。已婚的姑娘回娘家过春,好比把婆家的"火种"带回了娘家,两边的灶王爷都要犯嘀咕。特别是家里有兄弟的,更怕这"借火"的举动会分薄了娘家的福气,就像往茶壶里兑凉水,再好的茶叶也泡不出滋味。
-
去年隔壁村的王二姐不信邪,硬是带着外孙女在娘家住了三天。结果开春她兄弟承包的鱼塘就翻了塘,五千多尾草鱼翻着白肚皮漂在水面上。虽说后来发现是饲料出了问题,可村里几个老婆婆还是悄悄咬耳朵:"看吧,这就是春分在娘家的报应。"这种玄乎的说法虽然没什么科学依据,但就像灶台上积年的油垢,擦不干净也去不掉。
-
我表姑奶奶当年就是因为这个习俗跟婆家闹过别扭。那会儿正赶上饥荒年,她带着孩子回娘家讨口吃的,偏巧撞上立春。婆家人愣是逼着她连夜走三十里山路回去,结果半道摔沟里折了腿。现在说起来她还抹眼泪:"什么破规矩,比冬天的西北风还割人。"可转头看见孙子在院里放鞭炮,又赶紧念叨"童言无忌",生怕得罪了哪路神仙。
-
要说最犯愁的还是新媳妇们。去年刚嫁到镇上的小芳跟我诉苦:"婆婆说立春当天不能见娘家人,可那天正好是我爸生日。最后只能隔着马路把蛋糕放在石墩上,跟做贼似的。"她边说边比划,笑得直不起腰,可眼睛里的无奈像化不开的糖稀。这种现代生活和旧俗的碰撞,就像穿高跟鞋走田埂,怎么都不得劲。
-
其实细究起来,这些讲究背后藏着农耕时代的人情账。过去交通不便,嫁出去的女儿要是总回娘家,难免耽误婆家春耕。久而久之,就演变成"打春在娘家克兄弟"的说法。就像我爷爷那辈人总说"借米不借柴",不是小气,是怕借走"财气"。现在年轻人虽然不当真,可看见长辈较真,也只能陪着演这出民俗剧。
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响,李婶最终没让闺女回去。她偷偷在闺女枕头下压了块红布,说是能"镇住两头"。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,村口的桃树枝上鼓着米粒大的花苞。习俗这玩意儿就像老棉袄,穿着嫌笨重,脱了又怕着凉。倒是村西头新开的快递站门口,几个小媳妇正商量着立春组团回娘家,银铃似的笑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