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前后,江南的街巷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粽叶香。这时候要是凑近菜市场的水产摊位,准能听见鱼贩子扯着嗓子喊:"黄鱼透骨鲜,端午不买要等明年咯!"这种带着烟火气的吆喝声,像根看不见的线,把人们骨子里关于节气的记忆都勾了出来。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氛围里,"吃五黄"的老讲究又成了家家户户的保留节目。
要论起五黄到底指哪几样,不同地方的人可能得掰扯几句。江浙沪一带的老辈人最认的是黄鱼、黄鳝、黄瓜、咸蛋黄和雄黄酒这五样。但要是往南边走,福建沿海可能把黄梅干端上桌,安徽山区说不定会端出黄豆炖猪蹄。不过甭管具体是哪些,这"五黄"总归是带着金灿灿的吉利劲儿,说是能镇住五毒、护佑安康。
黄鱼:海里游来的"黄金甲"
老话讲"端午黄鱼赛人参",这时候的黄鱼刚游到产卵地,鱼肚子鼓鼓囊囊塞满了鱼籽。讲究的人家买回来得用盐水浸着,说是能逼出那股子鲜味。我小时候总纳闷,明明鱼鳞黄得晃眼,外婆偏说这是"龙王爷赏的黄金甲",非得让全家老小都沾沾这富贵气。现在想想,黄鱼富含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,可不就是古人眼里的滋补圣品么?
黄鳝:钻泥巴的"软黄金"
端午时节的黄鳝最是肥美,滑溜溜的身子裹着酱油糖色,烧出来油亮亮的。老人总说这玩意儿是"水里人参",补气养血最拿手。不过收拾黄鳝可是技术活,菜场里卖鳝鱼的摊位前,总能看到老师傅拿着特制的三角刀,唰唰几下就把鳝骨剔得干干净净。有回我自告奋勇要帮忙,结果鳝鱼没抓住,"哧溜"一下蹿出老远,把灶台边看热闹的猫吓得炸了毛。
黄瓜:翡翠盘里的消暑利器
脆生生的黄瓜往桌上一摆,暑气就消了三分。讲究的人家要挑带刺的"顶花带刺",说是阳气最足。切片拌蒜泥、切条蘸面酱,怎么吃都透着股清凉劲儿。我奶奶那辈人还爱把黄瓜雕成小船模样,中间挖空了填上虾仁,说是"龙舟载福"。现在年轻人图省事,直接洗洗就啃,倒也没见少了那份节日的痛快。
咸蛋黄:流油的黄金月亮
要说五黄里最招人稀罕的,还得是红得流油的咸蛋黄。老字号铺子这时候总排着长队,大爷大妈们抻着脖子等刚出缸的咸鸭蛋。敲开青灰色的蛋壳,看着橙红色的蛋黄油慢慢渗出来,空气里都飘着股咸鲜味。去年端午我试着自己腌鸭蛋,结果盐放多了,切开个个咸得齁嗓子,倒是便宜了楼下早点摊——人家说拿这个配白粥正合适!
雄黄酒:传说中的驱邪法宝
现在年轻人可能只在《白蛇传》里听说过雄黄酒,其实早年间这可是端午的压轴戏。用黄酒泡着雄黄粉,讲究的还要添点菖蒲根。大人蘸着酒往小孩脑门上画"王"字,说是能吓跑毒虫。不过说实话,这酒喝起来有股子怪味,我小时候偷尝过一口,呛得直咳嗽。现在大家都讲究科学养生,雄黄酒渐渐变成了窗花上的图案,倒是在文创店里焕发了第二春——做成香囊挂件还挺受欢迎。
如今超市里随时能买到真空包装的咸蛋黄,黄鱼黄鳝也早不是稀罕物。但每到端午,朋友圈里还是会被"五黄宴"的照片刷屏。年轻人把传统玩出了新花样:黄桃罐头取代了雄黄酒,蛋黄酥代替了咸鸭蛋,连黄焖鸡米饭都成了节日新宠。有回我在创意餐厅看见"五黄披萨",黄瓜片、蛋黄酱配上炸黄鱼,居然意外地好吃。这大概就是传统的生命力——老树发新芽,老讲究碰上新世代,总能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菜市场的阿婆还在用芦苇叶捆黄鱼,网红店的小哥已经开始直播"五黄盲盒"开箱。端午这天,不管饭桌上摆的是祖传的青花瓷盘,还是ins风的北欧餐碟,那抹金灿灿的黄色总能把人带回挂着艾草的旧门廊,想起外婆用蒲扇指着满桌菜说:"吃这个好,吃了整年都顺当。"或许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五样吃食,而是这份让生活发光的仪式感——就像咸蛋黄总要流出油来,日子总得过得有滋有味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