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的年味儿还没散尽,大年初十就带着它独特的仪式感悄然登场。这个日子在传统年俗里藏着不少有趣的讲究——比如要给石头过生日,要在粮仓前挂花灯,北方人端着热气腾腾的莜面,南方灶台上飘着软糯的糍粑香。这个时候要是打开手机相册,准能翻出几十张带着白雾气的玻璃窗照片,窗花上的金鱼尾巴还沾着冰碴子呢。
要说收集大年初十的图片,简直像在拼一幅立体的民俗地图。那些被镜头定格的瞬间,既有老辈人固执守着的旧讲究,也混着年轻人新潮的玩法。去年我家二叔举着手机拍祭石仪式,结果手滑把供桌上的年糕拍成了表情包,这事儿被家族群笑到了正月十五。
石头宴与花灯阵
初十的石头生日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太行山脚下的村落至今保留着给石磨贴春联的习俗。记得有张照片特别传神:斑驳的青石磨盘上,红纸写着"千斤重担轻松转",旁边摆着三块撒了红糖的年糕,磨眼里还插着三根细香。这种画面总让人想起童年蹲在磨坊里,看爷爷把黄豆变成乳白浆水的记忆。
各地花灯这时候开始进入"第二回合"比拼。福建土楼挂的走马灯还在转着八仙过海,陕西窑洞前新添的电子灯笼已经能变幻十二生肖光影。最逗的是在山西见过一户人家,把废旧轮胎改造成莲花灯,黑乎乎的橡胶瓣里塞满LED灯串,拍出来竟有种赛博朋克混搭乡土艺术的奇妙感。
舌尖上的初十影像
莜面窝窝在蒸汽里舒展身姿的模样,绝对是北方人相册里的常客。山西表嫂做莜面堪称行为艺术——面团在她掌心翻几个跟头就成了蜂巢状,叠在竹屉里活像金元宝开会。有张抓拍特别绝:掀开锅盖的刹那,白茫茫的蒸汽涌出来,隐约露出底下黄澄澄的窝窝头,背景里还能看见窗台上冻着的冰糖葫芦。
南方灶台则是糍粑的主场。在湖南拍过一组连续镜头:木槌砸在冒着热气的糯米团上,每砸一下就有米粒粘在石臼边沿,最后扯出来的糍粑拉出长长的丝,裹上花生粉的瞬间,镜头对焦在老大爷笑得皱成菊花的脸庞上。这些美食照片最馋人的地方,永远是背景里那半个露出酱油瓶的灶台,或者窗框上歪歪扭扭的福字。
全家福的新旧碰撞
初十的全家福开始出现有趣的变化。老宅堂屋里还是那套固定流程:太师椅上的爷爷奶奶穿着簇新唐装,背后挂着牡丹孔雀十字绣,小辈们挤在两侧假装其乐融融。但仔细看会发现,角落里举着自拍杆的00后,手机里存着完全不同的版本——爷爷比着剪刀手,奶奶头顶飘着美颜特效的兔子耳朵。
拜年场景也从作揖鞠躬变成了红包二维码。有张照片特别生动:红木茶几上并排放着红纸包和收款码,小孙女正教八十岁的太奶奶如何扫码收红包,老太太的老花镜滑到鼻尖,手机差点怼到脸上的样子,把新旧交替的喜感拍得淋漓尽致。
手机镜头里的新民俗
朋友圈摄影大赛到初十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年轻人开始比拼"最有创意的年俗打卡"——有用无人机拍全村祭祀全景的,有给灶王爷像P上墨镜金链子的,还有把舞龙队伍拍成延时摄影的光轨大片。见过最绝的一组九宫格:同一个石磨盘,早上拍传统祭祀,中午拍猫咪蹲在上面晒太阳,晚上变成年轻人摆拍咖啡杯的背景板。
短视频平台则上演着"南北年俗大乱斗"。刷到过北方姑娘挑战打糍粑结果把木槌甩上房梁,南方小伙学做莜面蒸出一锅面疙瘩,配上"初十迷惑行为大赏"的标签,点赞量分分钟破万。这些鲜活的生活切片,比任何摆拍的"民俗大片"都来得真实有趣。
正在消失的雪中印记
随着气候变暖,北方初十的雪景越发珍贵。前年在张家口拍到过这样的画面:贴着福字的砖墙下,扫出来的雪堆成了胖鼓鼓的元宝造型,几个穿得圆滚滚的小孩正用胡萝卜给雪人装鼻子。屋檐下的冰棱在逆光拍摄下像水晶帘子,融雪时滴滴答答的水珠在慢镜头里变成跳动的光点。
南方的梅花倒是开得愈发热闹。苏州园林里,手机镜头追着一只蜜蜂穿过月洞门,忽然定格在虬曲枝干上的点点红梅。讲究的老人家会特意选初十去拍"十全梅景",十朵梅花要刚好绽放在同一根枝条上,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画面,往往要趴在石头上等半个时辰才能抓到。
翻着这些带着温度的照片,忽然发现年俗就像会变形的面团,老手艺揉进了新佐料,老讲究碰上新玩法。那些在朋友圈互相点赞的初十影像,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俗笔记呢?只是不知道再过十年,石磨盘前举着自拍杆的我们,又会给镜头里添进什么新鲜故事。